多人中毒!湖华体会体育北省卫生健康委已多次发出预警提示
发布时间:2023-09-04 03:33:06

  蘑菇因为味道鲜美且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毒蘑菇因其外形与可食用蘑菇相似,难以区别,以致经常导致误食。

  6月7日,湖南的李某跟朋友一起到山上捡野蘑菇尝鲜。当天中午,李某吃了自己采的野蘑菇。8日凌晨,李某出现作呕、腹泻等不适。李某意识到可能是蘑菇中毒,于是在亲戚帮助下连夜被送到医院急诊科抢救。

  无独有偶,6月8日,湖南郴州市的刘某和女儿到山上采野蘑菇食用后中毒,出现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第二天病情加重,才赶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刘某母女已经出现肝脏等器官损伤,于是被转送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该院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联系其亲属寻找所食用的蘑菇样本拍照传给医生。经了解,刘某母女食用的是一种白色伞状名叫“鹅膏菌”的毒蘑菇。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进行了风险预测和研判。据往年同期预测,今年6月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以致病微生物引起为主,导致死亡的致病因素以有毒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引起为主。我省需要关注发生在学校食堂、幼儿园,谨防群体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同时重点预防发生在家庭的毒蘑菇中毒事件。

  1. 学校食堂和幼儿园等易出现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场所,要加强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定期监测并记录学生和食堂从业人员身体状况,做好食堂食物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并提前做好事件发生后的调查准备工作。

  2.群众要加强家庭食物中毒应急救治科普知识学习,勿采勿食野生植物及野生蘑菇,谨防误采误食。种类不同的毒蘑菇所含毒素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种类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6小时后发病。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立即就近就医,告知医生毒蘑菇或野生植物食用史,并保留好食物样本,以利于后期鉴别及有针对性的救治。

  3.每年5月至10月是野生毒蘑菇中毒高发期,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的县(市、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提示,及时发布食源性疾病风险警示。在发现有误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采摘地,建议竖立野生毒蘑菇警示牌。

  4. 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的县(市、区)要加强各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宣传培训,普及毒蘑菇中毒急救知识,为毒蘑菇中毒的救治做好充分准备。

  十堰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高海波介绍,根据我省风险评估结果提示,5月-10月,是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山区农村居民为重点关注人群。

  高海波提醒市民,野生蘑菇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欢,民间曾流传很多种鉴别有毒蘑菇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科学,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存在五大误区:

  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无毒。事实上,鸡油菌、褶孔牛肝菌颜色鲜艳,却美味可食用;而“长相平平”的灰花纹鹅膏菌则有剧毒;

  长在潮湿地方的蘑菇有毒,长在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事实上,有些长在松林中的鹅膏菌、口蘑、红菇也是有毒蘑菇;

  用银器可试出毒蘑菇。事实上,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

  高温煮熟就没有毒了。事实上,毒蘑菇的毒素稳定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无法消除毒性。

  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这类蘑菇千万不能采食。

  高海波介绍,一旦发生误食野生毒蘑菇后,要立即去大医院治疗,请专家鉴定有毒蘑菇种类。华体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