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文:新晋世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从何而来?华体会体育
发布时间:2023-09-29 13:54:12

  中新社云南普洱9月19日电 题:新晋世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从何而来?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中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评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该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典型例证,是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景迈山芒景村人、普洱茶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讲述景迈山世居民族祖先缔造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历程。

  华体会体育

  苏国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遗产地总面积19095公顷,世居有布朗、傣、哈尼、佤、汉5个民族。景观包括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人们来到这里,一是看古茶林,二是看与茶文化紧密相关的原住民村寨。

  相较于世界上著名的梯田式、农庄式台地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不仅历史更为悠久,其传统的林下种植方式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方式也具有鲜明特色。早在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景迈山的先民已经利用有限的林下开垦,为茶树生长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自有一套“活”的机制,帮助人们不用农药和化肥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例如:在古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树、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香气,还能抑制某些病虫害。各世居民族自古秉持万物有灵的观念,有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构建了景迈山古茶林延续千年的生态价值观,显示出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走进景迈山各个世居民族村寨,可以看到自古延续的社会发展体系。靠近村寨的山顶被当地人视为神山,是各村寨的水源地,受到严格保护。古茶林、分隔防护林和村寨则分布在海拔1200米至1600米之间,种植粮食和蔬菜的田地,在海拔更低的区域,避免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祖先建寨之初,先设立每个村子的寨心——景迈山的各族民众认为每个寨子都有守护神,而寨神的居所就在寨心。为得到寨神庇佑,以寨心为中心,村民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建造房屋,为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形成了底层架空的民居形式。以古茶林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山地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中新社记者:景迈山世居有布朗、傣、哈尼、佤、汉等民族,各民族祖先是如何共同缔造出这一世遗景观的?

  苏国文:传说大约公元10世纪,布朗族从云南西南部辗转缅甸迁入景迈山,以狩猎为生,是这里的野生茶树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族人从此认识并铭记这一神奇的植物,并称之为“腊”。后来首领帕哎冷率领族人到大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种植在寨子内外、房前屋后,开始驯化野生茶树。因为茶味苦甘凉,有清热解毒、消食解酒、清心提神等功效,因此早期的茶叶在景迈山主要被作为药物使用,用来治疗疮毒、冷斑、腹泻等。

  随着古茶树的栽培,景迈山先民将茶树种植作为主要生产活动,茶叶的功能也由药用发展为食用,形成了以茶当菜吃的茶饮食文化。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布朗族上山采茶,一般只带冷饭和一点盐巴、辣椒,不带菜,中午吃饭时采一把茶的鲜叶,蘸盐巴、辣椒吃便可,如今这里盛行的凉拌茶、鸡蛋茶等就是这种传统食物的延续。

  继布朗族之后,景迈山渐渐聚居了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的居民,成为和谐共处的民族大观园。傣族的到来,极大丰富了景迈山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中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14世纪,傣族来到景迈山,带来了传统制茶技艺,饼茶开始出现在景迈山,这极大方便了茶叶存储和长距离运输。自此,茶叶在景迈山不仅是药材和餐桌佳肴,也成为独特的饮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的礼品,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商品。明清时期,景迈山古茶被指定为贡茶后,古茶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产量进一步提高,古茶林成为景迈山各世居民族的重要经济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在政府引导下得到更加有效保护。近些年,景迈山各民族共同制定村庄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村规民约,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良好,整体进入稳步延续期。如今,景迈山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米至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茶叶,也是我们主要经济来源,去年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这其中90%来自茶叶。

  傣族姑娘仙金(右)和男朋友丁志雄(左)在糯干古寨进行网络直播,向网友推介景迈山和自家出产的茶叶。刘冉阳 摄

  苏国文:景迈山的茶祖信仰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山康茶祖节,始于茶叶药用时代。布朗族祖先帕哎冷临终时给族人留下一条遗言:要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要留下金银财宝,也会吃完用完;就留下这片肥沃的茶林,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布朗族把帕哎冷尊为茶祖,每年四月礼祀,将一年中最好的春茶献给帕哎冷,在茶魂台呼唤茶魂,祈求茶祖保佑茶林村寨。此外,布朗族每户茶林也都设一棵茶魂树,作为自家的茶神予以祭祀。除布朗族外,傣族居民也祭祀他们的茶神树,并把带领先民来到景迈山的部落首领召糯腊尊为茶祖。

  祭祀茶祖的仪式连接着景迈山各族民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景迈山维持社会秩序与强化茶农道德规范的传承。我们要在祭祀仪式上兑现对茶祖的承诺,并对祖先神和自然神作出遵守道德规范、信守诺言的宣誓:保护好古茶林生态环境,保证不让个人信誉蒙受污点。

  祭祀仪式需要景迈山各民族村寨共同参与。翁基寨的布朗族负责栽剽牛桩,糯岗寨的傣族负责编制拴牛的绳子,南座寨的佤族负责提供献给帕哎冷与妻子谈恋爱时喝过的山泉……共同参与祭茶祖习俗演变为社区互动,对促进民族团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作用。

  苏国文:景迈山各世居民族,是以茶为生的民族。茶林,是我们的生产场所;茶园,是我们的美好家园;茶叶,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古茶林和茶文化。

  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市级传承人南康坐在火塘边,展示布朗族烤茶的制作过程。刘冉阳 摄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于2010年6月启动,迄今已有13年时间。通过开展遗产申报,不但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还逐步建立起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阐释、监测、法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建立法律保护体系,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相继颁布实施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了景迈山各要素的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这次申遗成功,将更好地促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世居民族将发挥主体作用,推进景迈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防止过度商业化,确保遗产的真实和完整。此外,要打响景迈山文化品牌,继续挖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突出文化价值,不断凝练和传承“村寨建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山水为体、人文为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不断提升景迈山知名度和美誉度。(完)

  苏国文,77岁,景迈山布朗族头人之子。退休前是澜沧县一名小学教师,曾获“全国扫盲先进个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退休后回到家乡芒景村潜心挖掘布朗族历史和景迈山茶文化,在景迈山开设农村课堂,每月定期为人们宣讲茶文化与知识,是普洱茶祭茶祖习俗传承人。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表彰其为农村社区中心(CLC)建设、促进终生教育和终身学习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