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金融的未来华体会体育发展趋势如何?(揭秘茶圈的骗局)
发布时间:2023-06-13 22:06:10

  华体会体育茶叶金融,是出现于茶业领域的新业态(数年)。其借助机场大师、无良奸商的炒作与投机者的贪婪,通过互联网搭建交易平台,有效的将操盘者与部分厂商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茶叶金融的核心就是庞氏骗局,没有其它。

  能够吸引到如此之多的逐臭之夫,必然其来有自。一切都是因为自本世纪初开始的普洱茶暴涨神话。

  近百年来普洱茶早已游离于大陆主流茶叶消费之外,一直以来香港都是普洱茶的主流消费地,在此期间绝多数时候普洱茶都被归类于低端茶品。后来因为《普洱茶》一书的出版以及幕后资本的推动,普洱茶开始在台湾市场兴起(台商开始进入易武地区订制茶品)。而后这股风潮传至大陆,首当其冲的就是紧邻香港的广东地区。普洱茶在大陆地区的兴起标志之一是2003年易武古树茶原料价格追平台地茶进而超越(此前作为科技象征的台地茶一直都是高大上的象征),但其后普洱茶市场的暴发却是以台地茶茶品为主流。讽刺的是普洱茶市场大兴,国营勐海茶厂却于2004年因经营不善而出售。

  疯涨的行情促使普洱茶期货市场的自发形成,广州芳村就是个中表率。突然增加的期货市场对产区的茶品产量提出了远超既往的需求,即使将所有茶树的鲜叶(相当数量的滇红、滇绿适制茶种原料都在那时被制作成晒青毛茶)都制成晒青毛茶也无法满足需求。在当时,淳朴的生产者们没有与自己的钱包为难,大量四川、贵州甚至远至福建的烘青绿茶都被拉近大厂混入了晒青毛茶中压成了茶饼(许多老厂员工、老厂附近居民与当地有十年以上大货车运营经验的司机至今仍对当年的盛景津津乐道,人数庞大,考证容易灭口难),这种行为在2006、2007年达到顶峰。后来在中茶的光辉政策的推动下,普洱茶于2007年5月以更加疯狂的速度。

  因为这十多年来市场与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再认识,其价格的上涨是合乎理性的。病态的是极端畸形不合理的价格上涨速度,与没有实质支撑的价格上涨。,是极端疯狂的投机炒作透支了茶品实质价值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所致。特别是当时最为疯狂的大厂茶品,这些茶品没有过去(台地茶甚至是绿茶,没有历史缘由),没有现在(工艺不正确、原料不正确,没有品饮价值),没有将来(未来仓储转化预期一片灰暗),直到现在仍无法在市场上翻身。这几年东莞的茶商一直嚷嚷着“莞茶开仓”,炒作所谓“中期茶”概念,就是为了给当年的压仓货多找些心思淳朴府库丰盈的接盘侠。

  无论如何曾经的神话使得业者看到了玩期货盘的好处,尾盘炒作也就成了多数业者牟利的两宝之一(另一个是造假)。不过因为市场的逐渐发展和细化,今后不大可能围出一个通杀全行业的大盘,也不会有因为某个品牌的价格连累整个行业。近几年大益的几次小就是范例,由雨林主导的炒高古树茶价格后的滞涨与价格下挫也是范例。期货的盘子上的花纹一直在变,贪婪做胎、愚蠢挂釉的实质从未改变。

  从本质上将,茶叶金融(抑或所谓“茶叶”)就是将茶叶虚拟化,仅仅作为交易中的符号使用,尽量规避实体消费的发生。这也是茶叶金融最肮脏的所在。

  自普洱茶期货市场诞生起,主流市场的交割单位就是“件”。也就是说,除了价格昂贵的老茶以饼为单位交易外(老茶一旦拆成散块无法通过包装证明身份,价格的下跌时一定的),都是以整数件进行交易。这里所说的整数“件”,不仅仅是量词意涵,甚至包括了茶品包装箱外观不能有磕碰残损等等。一件大益,划开外包装对立面茶品的品饮价值影响为零,但茶品也就失去了参与期货交易,只能在几近停滞的零售市场挂售——这是对期货普洱所谓“品饮价值”的最大讽刺。以至于芳村等期货交易格外发达的地方,有专门人士从事期货茶包装箱的修补工作,以免无意中的小残损造成以件为单位的损失。

  普洱茶发展至今原料与商家已产生明显分化,少量优质原料有着具有连续性的既定购买族群,而经营期货茶的业者,和经营同样下作的“互联网品牌九块九包邮”茶品牌的业者,有着自己的原料供应渠道与产品销售目标市常这就使得优质原料绝对不会走错路出现在期货市常。

  对于真正具有品饮价值的茶品而言,根本无惧行情的低落乃至。2007年大,老茶(号级茶、印级茶和早期七子饼茶)一分没掉,自2007年后更是连年上升。古树茶原料价格在2007大后从2009年便开始回暖,2012年追平乃至超越前的高点。而台地茶价格自2007大之后就一蹶不振,到今时今日都没能恢复那永不可能恢复的虚妄荣景。

  有了盘子,如何吸引各方侠客进入认购?依旧是自买自卖甚至后台操作,让价格呈现连续的畸形的涨幅,泯灭持币待购者的最后一丝理智。曾将某期货平台的行情当做乐子看来一段时间,年初时几乎所有茶品都在以每天10%的涨幅上涨,到了今天对比了以下这十个月的变化,有的茶一共涨了……10%,有的茶则上涨了300……倍——你没看错。无论是10%还是300倍,都是赤裸裸的打脸。前者是一点点将穿上的国王新衣又一件件脱了下去,后者则是创造了普洱茶业界近乎世界纪录的上涨速度。

  老茶今时今日的价格,是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结果——普洱茶价值的再发现、老茶的现实品质、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数量稀缺。而且将茶品当年的出厂价、时下行价、稀缺度、仓龄和通货膨胀考虑进去,老茶的年涨幅其实并不夸张。而时下期货盘中这种夸张到以几乎不存在的“茶质优异”为前提下提前将数百年的涨幅于不到一年时间内透支的行为,几乎是明晃晃植入将贪婪的底裤扣在头上出来游街。

  购买期货茶,必然有一个价格上涨的终点——茶品品质总会有个巅峰,后台大庄们会在得宜的时机杀猪套现,总会有接盘侠客以高位吃进却发现市场上已没有了买家。这并不是玩笑,垃圾茶放一百年也是垃圾,唐朝的夜壶也是装尿的,此前2006、2007年的大厂茶的行情就是前车之鉴。看看这几年东莞帮是在多么声嘶力竭的吆喝“莞仓茶”“中期茶”,就应该知道接盘侠的愉悦感。这些接盘侠是否可怜?目睹过2007年股市前散户开户入市的狂热后,我只能说,咎由自取。

  对于普洱茶而言,优质茶品往往在相对可再生(新茶)或不可再生,而数量则一定有限。但这些对于期货茶而言全部失效。对于期货茶而言,相对无限可再生才是真理。

  以国营厂时代的批号为例,某年的7542的101批次意味着这个唛号当年生产的头一百件,而201则意味着第101—200件。但自从民营之后批号完全失去了意义(唛号失去意义的时间更早),某年某款的101数量多少,完全取决于该款包装印了多少以及……续印了多少——现代印刷技术使得老茶时代不同批次制版印刷带来的版式差异完全不存在。加之很多时候,茶品真伪的鉴定者与大盘的庄家往往是同一个。如此玩法,结果不难预料。

  题外话:总有许多茶商宣扬“古树茶暴利”,而大厂茶才是“良心价”,下面来抽抽脸。奸商们宣传这个概念,实际上实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将“假茶”的利润率和古树茶利润率等同。实际上在茶山,古树茶原料与台地茶原料的价格都很透明,从原料价格与茶品销售价格就可以很容易得出毛利率,或者说价格成本差大厂茶与古树茶都有假茶,自然应排除出计算范围——有人会用九块九包邮的老班章来计算古树茶的利润率么?那可是负值。

  一般而言,真古树茶的价格成本差一般在一到两倍左右——尚有压制、包装、转运、仓储、流通成本未计算在内。那么大厂茶呢?大益每年的原料收购价格都向全社会公开,在一篇文章里我贴出了2012到2015年的价格,而2016的收购价发生了很大变化——价格首度出现了下降,一、二级茶不收购,开始收购级外茶(即所谓老),三级1等价格24,五级1等价格20.2,七级1等价格17。而这其实并非是实际收购价,今年公布价格后大益并没有开启收购工作,而是在九、十月份雨季时节方才开始。实际收购价格一公斤仅有十余元而已。

  结合大益这几年的原料收购价格,和其官方公布的茶品售价,即可得出其价格成本差——近十倍的差距,简直好赚过劫道。这种价格策成本比悬殊的货色,最适合进入期货市场——实际上,大益一直都是大益期货市场的最大盘商,过往市场上一直是大益与以芳村茶商为代表的散庄的博弈,近年来大益出台的多种举措,无不是为了赶尽杀绝散庄,独霸厂货大盘。

  期货茶,以虚拟身份在平台进行交易,茶品在仓库中睡觉。表面上为交易提供了便利性,实际上恰恰是期货茶的死结。关键不在于仓储是否困难,盘商是否有专业能力,而是仓储本身就有着无法调和的自我矛盾。期货茶的价值“理论”上一定要通过现货交割后的品饮来确定和实现。此时终点不在于茶叶是否放坏,而是如何定义“好坏”?

  当茶品发生现货交割时,若茶主质疑仓储过湿茶品发生劣变价值下降如何应对?同样若茶主质疑仓储过干茶品为达到转化预期如何应对?当茶品存在于实体消费市场时,消费者大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仓储风格选择商家或茶品,茶品验明后售出则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是期货市场买主交割得到的应该是“新茶的基本茶质+后续仓储转化茶质”,盘商需对仓储品质负责,一旦发生交割纠纷如何处置?盘商以实时价格吃下?别逗了!到时候还能让你找到负责人就活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