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精选5篇)华体会体育
发布时间:2023-10-05 10:10:49

  一般而言使用频率越高的词汇往往越难定义,“文化”一词便是如此。据统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文化”一词下的定义已这160多个。在国内较为权威的是《辞海》中的解释:“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专属,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并附着于一定的物质财富之上。德国人类学家夏埃尔・兰德曼说:“文化是由人自身的自由首创性所创造的。”看来。所谓的“文化”应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为的”,套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便是“被文化”的。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普洱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的“武侯遗种”,据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漫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的人,是唐威通三年(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的唐吏樊绰,在其著《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云南普洱的景东县城,景东城即是唐南诏时的银生节度所在地,银生节度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首次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涮在其著《滇略》中,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至此普洱茶的雏形已成,制作已经“蒸而成团”,结束了“无采造法”的时代。并且成为一种上至这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饮品。

  至清代,则是“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以贡茶的身份一举成为清宫中统治阶级的宠儿,“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了清宫内上行下效的饮茶风尚。雍正初年,普洱府的设立,对普洱贡茶的制作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尤大。他曾作诗云:“唯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由于普洱茶形制独特,在京城数量稀少,因此乾隆皇帝常将它作为赏赐外番或外国使节的礼品。朝鲜学者李圭景(1788一1856)在《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写道:“今燕都(指北京)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茶为第一,白毫茶为第二,青茶为第三,黄茶为第四……”即使在外国学者的眼中,普洱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茶品中的翘楚。

  到民国年间,普洱茶已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柴萼在其《梵天庐丛录》中写道:“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之。”此将普洱之浓酽喻杜甫之沉郁顿挫。

  在历史的时间维度里,普洱茶是源于三国时代,兴起于唐代,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普洱茶有幸让最高统治者为它赋予至高的地位,也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文化在它身上慢慢滋养。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日“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流动着。云南的茶马贸易,有确切史料记载是在清初,刘健《庭闻录》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千都台杰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互市茶马。”就在该年10月在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后来丽江府改土归流,交通便利,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9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购茶;马帮结队,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相连的“维生素通道”。

  乾隆元年(1736年),清政府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

  普洱茶仿佛注定就是流动的因子,在以思茅为中心,辐射、北京、东南亚的崎岖道路上,普洱茶静静地躺在马背上。跟随着马帮的足迹流动着。流动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动促进了交流,杜绝了闭塞。当然,在流动的过程中它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由生涩变得醇厚,成就了普洱茶后发酵的独特性。那些马帮走过的漫长而崎岖的道路被后人统称为“茶马古道”,这条道路上的历史文化以及途经地的人文风情又丰富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独特性往往建立在物质的独特性上。在收藏界,但凡历史上百年的器物都可以成为价值不菲的古董,能存放百年的食品,唯有普洱了吧。新中国成立后,对故宫的物品进行清点的时候,所有食品都已经化为灰烬,或者无法食用,唯有普洱茶,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看尽了百年的人世变幻,却依旧拥有着生命的活力,依旧拥有品饮价值,如何不令人惊叹!喝着有生命的古董,便是喝着百年历史的兴衰沉浮,含着那口茶,何人不激动涕零?

  事实上,一百年,对于普洱茶这有生命的古董来说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而且,它永远不仅仅只具备陈列、观摩的价值,有生命的古董至今伴随我们的生命同在。史书中记载原产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至今仍苍翠地存在着,茶山上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树仍茂盛地抽着新芽。在云南景谷发现的距今3000多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镇沅干家寨2700年的野生型古茶树;澜沧邦崴10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勐海南糯山8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些“活化石”都有力地证明了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

  商周时期,生活在元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思普地区的濮人,已经开始种植茶叶。《华阳国志・巴志》里曾提到,周武王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其中就有濮人,濮人是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的祖先。当时他们已经知道把茶当贡品奉献给周武王。可见,久远的商周时期,生活在云南的濮人就已经开始了和茶叶

  的不解之缘。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口口相传的古歌却延绵了百年、千年。那些千百年前濮人们种下的古茶树,至今仍能在我们的杯中绽放鲜活的生命力。普洱茶的古茶树远离污染、远离现代工业,代表着一种古朴的、原生态的文化,也是一种无可复制的文化,因为每一棵古茶树都是唯一的。

  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中记载了:“普洱茶蒸之威团,西番市之。”普洱茶至今还坚守着龙团凤饼的传统形态。当你走进古茶山周围的一些茶庄,所见到的每一饼普洱茶,从它还是鲜叶开始就不曾沾染机械的气息,完全出自制茶者温热的双手,它独一无二地来到我们的手上。当LV、阿玛尼、劳斯莱斯之类的奢侈品在鼓吹其高贵来自纯手工打造的时候。传统工艺的普洱茶是否能有朝一日跻身奢侈品的行列呢?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具备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席之地。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各自的文化组成的,而非只有汉文化才是文化的正统。普洱茶生长的这片土地拥有着全国种类最多的少数民族,而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普洱茶的品饮习俗都具有文化象征符号。在德昂族的创世神话中,世间万物都是茶叶变的;基诺族的凉拌茶至今还反映着早期人类把茶叶当食品而不是饮料的基本事实;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的烤茶联系着火塘文化,联系着对火种、日月的崇拜;傣族的竹筒茶表现着对竹与水的依恋;彝族的打油茶是礼仪文化的象征;还有盐巴茶、大锅茶、蒸茶、酸茶……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普洱市景谷县出土的古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也许能从生物学上介绍茶的起源与进化史。古木兰被认为是被子植物之源,是茶树的垂直演化始祖,而景谷县是我国唯一的第三纪宽叶木兰植物群分布区。1978年,自宽叶木兰(新种)被发现以来,专家们就认定现在的野生大茶树有可能由本地区的宽叶木兰进化而来,在未遭受第四纪毁灭性的冰川活动的条件下,生存并传播开来。

  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澜沧县邦葳的千年过渡型茶树王,最后到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茶树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再到栽培型古茶树的分布,也是人们从采摘野生茶树到有意识保护茶树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树的有力物证。

  早在1800年前,普洱的居民就已经进行着茶树的栽培。至于采摘茶叶作为饮料,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濮国部落向周武王以茶纳贡之时。可见思茅是世界茶源地,也是我国茶树的起源主要地区,是“茶祖”之地。

  “山龛节”是景迈上布朗族祭祀茶祖和祖先帕艾冷的节日,是布朗人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拜,祈求茶祖保佑幸福平安,茶叶丰收。

  据芒景布朗族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一书介绍,布朗族起初将茶当作药用。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茶叶具有治病的作用,称之为“腊”,与其他植物“拉”区别开来。

  帕艾冷领着族人便定居在发现“腊”的山上,就是现在的景迈山。后来娶傣王的七公主南发来为妻。七公主将傣族的先进种植技术传授给布朗先民,并推动了茶树的栽培和大规模发展。帕艾冷和七公主被布朗族共同奉为祖先,供奉在帕艾冷寺里。

  直至今天,景迈山的布朗族,依然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今年的“山龛节”已是第1071届了,与汉族的春节相仿,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布朗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祭祀过茶祖后,春茶就开始大规模采摘。

  来自芒景大寨附近的布朗族村民,都要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帕艾冷古茶山祭拜茶祖,呼唤茶魂。传说,茶魂就是茶祖岩冷的化身,也是第一棵种下的茶树。人们深信,在茶魂的身上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茶魂,祭拜茶魂,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帕艾冷古茶山位于茶林深处,需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下穿行,随处可见高大的古木遮天蔽日,古树下是成片成林的千年古茶树。祭祖仪式开始后,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供台的中央,翻开古朴的茶经,在歌颂茶祖的诵经声中,高呼茶魂,声震山野,对茶祖、茶山顶礼膜拜。

  在古茶山下来,我又来到另一处更为热闹的地方――帕艾冷寺,居住在芒景布朗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在司仪的主持下,乡亲们手持点燃的自制蜂蜡,双手合十,虔诚地围绕在摆放着各种供品的茶魂台前,倾听部落里备受尊敬的长者诵经诵文,伴随着老人们三呼茶魂,给祖先敬上糯米饭、糍粑、蜂蜡香、礼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吉祥。祭茶祖诵经礼拜过后,布朗姑娘、小伙翩翩起舞,跳起欢快的象脚鼓舞,在节奏铿锵的鼓声和绵长浑厚的锣声中,放歌起舞古茶山,以示庆贺。惹得游客们溶在欢乐的人群中,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在景迈山傣族也有着他们关于茶的传说,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景迈、芒景的傣族、布朗族与茶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

  相传景迈村的傣族很久以前从德宏迁徙而来。傣族部落头人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成员从德宏出发,迁徙到澜沧江流域。后来来到现在的景迈山定居了下来,“景迈”是傣语,“景”的汉语意为城,“迈”汉语意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后来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茶叶,采摘下来煮给妻子喝。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腊”在傣语中就是除掉或弃掉的意思。后来,傣族就把茶称做“腊”。在景迈山上的傣族茶农普遍奉召笼法为他们的茶祖。

  在孟连县芒中村,也流传着关于茶的传说。芒中村的一片古茶林,从前是孟连土司的御用茶园。相传,孟连的土司带领傣族族人,一路艰辛迁徙到孟连坝子,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在芒中生活的傣族农民经常上山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一个带着午饭上山的老农,在中午吃饭时,就地取材制作菜肴时,将野生茶树叶放进了菜中,吃后,感觉身体舒畅,精神倍增,后来就留意了这种植物。有时,村中老人生病了,也会采集这种树叶食用,并得以痊愈。朴实的傣族人们开始栽培茶树,并将这种植物供给土司,因芒中的茶叶醇厚绵长,土司便将芒中茶园改为御用茶园。每年春茶制作完成后,芒中的村民都有敲锣打鼓,将茶叶贡给孟连土司。现在还能依稀从芒中漫山古茶林中,看到孟连土司御用茶园的规模。品着芒中古茶,仿佛品尝着穿越千年的茶祖文化。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还有很多野生古茶林、栽培型古茶林存在,这些活着“茶祖”也向人们讲述着西盟的居民与茶的故事。在这里也流传着佤族先民们发现茶,饮用茶的故事。

  在西盟县,我遇到了佤族民族专家尼桑,据他介绍:5000多年前,祖先“艾勒”无意中听到了茶树与小鸟的对话,得知,茶树叶可以用来治病。4000多年前,佤族的另一个叫“艾侬”的祖先偶然发现,茶叶泡水具有消除疲惫的效果。茶叶作为饮品开始在佤族先民生活中出现。

  在佤族长者议事、传承司岗里的传说以及部落的故事时,茶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婚丧嫁娶,祭祀供品都少不了茶的身影。茶叶也是佤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交换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一度作为物物交换的等价货币存在过。佤族先民喝茶也有特定的习俗,在喝茶之前,需先滴一滴茶水在地上,以示祭祀发现茶的先祖。佤族信仰万物有灵,在采摘茶叶时,都要对茶树茶祖进行祭祀,采茶人需带白米、草烟、茶叶等物品用芭蕉叶包好放在树下,并地向古茶树祈祷,说明采茶用途,采摘多少,恳求茶树赐茶。祭祀过后,按需采摘。

  佤族人独特的饮茶习俗向人们展示古老传说的延续。在西盟的佤族部落中,有种擂茶的独特“吃茶”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缸擂好的茶加入姜、桂、盐放在陶罐内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调节肠胃之功效,这次习俗与传说中用茶做药治病不谋而合。

  另外一种饮茶方式又恰好印证了“艾侬”教人饮茶的传说。佤族独特的土罐烤茶,在土罐中放进些许茶叶,放进火塘炙烤,直到茶叶考成焦黄,茶香四溢,再把开水注入土罐,再次烧沸,也有地方会将火塘中火红的木炭放进土罐。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甘,焦中带香,还夹杂着少许的木炭的味道,回味悠长。

  在佤族的生活中茶也是一种美食,将茶叶做成菜,与米饭一起食用。佤族将茶叶、辣椒、大蒜、芫荽、花生等各种作料可以舂成“药菜”,据说可以治疗胃病。

  据尼桑说“普洱”一词在佤语意思是“我弟弟在的地方、我弟弟做生意的地方”。相传从前有对佤族兄弟,将茶叶用马帮驮到西盟力所乡的山烟街,与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物资。后来兄弟俩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翻越景迈山来到了现在的普洱,随着生意的做大,弟弟不愿再回来就留在普洱。从此哥哥便称“弟弟在的地方”为“普洱”了。我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却实实在在表达出茶在佤族人生活的地方和茶马互市的一段过往。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拉祜、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为什么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据说是因为孔明南征的时候,曾在思茅地区大力推广茶叶种植。直到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许多民族都流传着“诸葛亮与茶叶”的传说。勐海南糯山上的古茶树传说就是孔明的手杖变化而来,所以南糯山又叫孔明山。甚至,南糯山人的房子都是照孔明的帽子样式修建的。

  攸乐茶山的基诺族认为自己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后裔,自称“丢落”。靠着诸葛亮传下的茶籽,他们种茶为生。

  历史为上述说法提供了佐证。《普洱府志?古迹》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即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z文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上有祭风台旧址。清人阮福《普洱茶记》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遗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武侯遗种”的古茶树,请求茶叶丰盈、茶山昌盛、茶农安全。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共有六个民族把孔明当自己的茶祖,进行最高祭祀。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在思茅城北斑鸠坡,曾建过;思茅玉屏山上遗有诸葛营,老街老巷居民常燃放孔明灯,人们常对儿孙讲述马锅头的故事。昔日的茶马古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似乎在断断续续的诉说普洱茶都那段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普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的野生大茶树、堪称世界茶树之王、全区29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园可谓是全球最大的茶树天然博物园,活着的茶祖之地。

  禁不住对普洱茶本源的探求,禁不住对云南茶山的向往,更禁不住普洱茶年年升值的神秘,于是跟着十多台车几十人的队伍由深圳自驾云南,经普洱、上景迈、入布朗;观老树、攀乔木、品新茶;拍电视、上广播、刊杂志;访茶农谈茶经、看茶厂议规模,一时茶地茶山茶农、茶事茶味茶韵,把云南深圳只说到一步之遥。见识了云南茶山的那片天空,便总想着自驾云南茶山行。

  回到深圳静静品茗,望着氤氲袅袅的茶气,云南茶山行的点滴总在眼前不断涌现,千年的老树、大片的茶园、现代化的茶叶加工生产线、成行成市的茶肆、三五茶客品茗的虔诚……几位深刻把握普洱茶精粹的人物跃然眼前。

  如果把沈培平划为普洱茶人群的塔尖人物,相信没有人反对。但我还是把他树立为生产推广普洱茶的领军人物。不仅在于他带领茶农大面积种植普洱茶做强做大的缘故;更在于他把普洱茶的市场生产出来,把普洱茶的价值生产出来,把普洱茶的文化世界生产出来。

  我很早就听说过沈培平这个人物。那年我到腾冲旅游,坐出租车时对美丽的腾冲新区赞不绝口,没想到这一赞却打开了司机的话匣子。说腾冲的变化是时任县领导沈培平的手笔,是他领头把火山文化、地热文化、玉石文化、和顺村为代表的村寨文化揉成全新的腾冲旅游文化,提升了腾冲旅游的市场价值。

  后来沈培平到了普洱市任职,把普洱茶作为普洱市腾飞的重点。据说云南从有土司治理以来如此重视普洱茶的地方行政长官,沈培平可以排在第一位。于是社会上便流传起云南马帮进京的轰动;便有了京城某仓库存放了若干年的一筐不到十斤的普洱茶拍卖了50多万的传说;便有了某一部级研究所证明普洱茶有降脂降压药用价值的理据;便有了茶农不再是赤脚爬山背朝天的农民而是茶文化生产的环节;便有了若干个几十万亩大面积的茶园、茶马古道历史探寻旅游的经典……

  我终于见到了沈培平。那是到达普洱市的第二天早上,我们约好采访普洱市发展普洱茶产业的情况。

  沈培平身材壮实,步履有力,给人感觉是那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因头天晚上接待到深夜的缘故令黝黑的脸庞略显疲惫,当知道采访将用手机传输直接在深圳电台播出,双眼便闪出睿智的光芒。采访的主题直奔普洱茶的生产。

  “普洱市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区级市,把普洱茶树的雕塑竖立在普洱广场,是要以普洱茶为突破口,推动普洱茶种植,让普洱插上腾飞的翅膀……”

  普洱茶战略构想四大步,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虽知此四步曲诸多报刊已做过详尽报道,但亲耳听来仍感气魄雄伟,催人奋进。

  “农业普洱,随着普洱茶价值的上升,大规模种植茶树的兴起,茶叶生产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普洱茶生产正向大面积种植、大规模管理的方向发展……”近年普洱茶生产的确成绩斐然,村寨茶树与大面积茶园生产互补,大型茶厂与特色茶坊生产互补,茶叶产量年年上升品种逐年增多,市场利好,普洱正逢发展好时机。

  “文化普洱归入市场推广范畴。要想打开市场,光靠茶叶的品质是不够的,光靠一小部分人的传承也是不够的,要想普洱茶在全国茶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文化推动……”

  我们自驾云南茶山行,追寻普洱历史文化,不正是文化普洱的最佳诠释吗?茶山的旅游开发,茶马古道历史探寻,茶文化的历史人物、趣闻轶事,普洱茶具的演变与收藏,无一不是文化在推波助澜。

  “科学普洱,主要讲如何把普洱茶推向国际市场。普洱茶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内销售也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但要让普洱走出国门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让外国人也像中国人一样,讲究喝茶的那一套程式耗费那么多时间去等一杯茶,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研制出适合普洱茶冲泡的茶包,让普洱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人文普洱,就是要把普洱茶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普洱茶文化成为历史。我们要求各个村寨对千年老树、百年老树登记造册,细心养护管理,记载好茶文化的历史今天……”

  是啊,谁都希望茶客一喝普洱,就能道出普洱的历史、普洱的传承、普洱的发展。

  望着侃侃而谈的沈培平,我看到了沈培平对普洱茶生产的热情、对普洱茶文化的执着、对普洱茶精粹的把握。在万亩茶园山顶的问茶楼,沈培平题写了《问茶楼》。是品茗、是寻问、是探索?沈先生内心世界中对茶的深情和希冀不言自明。

  沈培平之于普洱茶,无疑是一个专家,一个营造普洱茶文化从而带动消费市场的专家,一个在普洱茶推广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专家。

  我庆幸普洱市有一个懂茶爱茶的专家型领导,也为茶农们有一个懂茶爱茶的专家型领导而感到骄傲。

  太俊林是深圳永年太和茶叶有限公司老板,走出校门后就跟普洱茶打滚了二十多年,是一位年青有为敢于创新的茶商。

  太俊林是云南人,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平常话不多,显得儒雅淡定,对人说话总是笑眯眯的,一点也不像商人。他有很多朋友,当然是喝茶的朋友。除了踏遍云南茶山收购茶叶的时间外,只要他在深圳,十有八九在他装修雅致舒适的茶室请朋友喝茶。每次我到那茶室,总是嚷嚷着要喝几十年前的“雪印”、

  云南神奇的山水,灵动的雨雾,孕育了美妙的普洱茶。在跨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普洱茶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世界茶叶的重要品牌代表。普洱茶悠久的产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更赋予普洱茶沧桑厚重的历史感,积淀了层次丰富的文化感。

  普洱茶从悠远的历史走来,六大“茶马古道”架起了产地到销区的桥梁,从汉区到藏区,从民间到宫廷,从省内到省外,进而走向世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普洱茶遍及港、澳、台地区,法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现逐渐向欧美发达国家挺进。近年来,普洱茶因具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和良好的保健功效,在国内的销售逐步扩大,出现了“普洱茶热”的现象,品饮普洱茶成为茶艺、健身、修身养性的一种时尚和象征。普洱茶的发展形态也渐趋分明-从农业普洱过渡到文化普洱,今天我们正高扬科学普洱的大旗,也必将走向人文普洱阶段。品饮方式也获得较大突破,除传统的饼、砖、沱之外,也有袋、罐、粉等新产品。特别是科学普洱的代表“帝泊洱”新产品,更以其便捷性、安全性、功效性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普洱茶消费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了解普洱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科学内涵。

  本着弘扬普洱茶文化,揭示其科学内涵,普及普洱茶知识,推动普洱茶产业振兴,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宗旨,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同出版,上海大可堂文化有限公司和《普洱》杂志社承制了这套372幅图的《普洱茶》连环画。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涵盖了普洱茶的发展历史、种植加工、流通贸易等内容。既是一本通俗的读物,也是一本高端的读物:既是一本大众的读物,也是一本权威的读物。对热爱普洱茶、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功效等方面都将大有裨益;对了解普洱茶生产加工、仓储存放、运输销售、品饮和鉴赏等都颇具参考价值;对弘扬云南普洱茶文化,加强海峡两岸、港澳地区、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普洱茶交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普洱茶》连环画由北京普洱荼研究院院长沈培平主编,上海大可堂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罗希贤编绘,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内容共由四部分组成普洱茶史话与茶马古道:普洱茶生产、功效和茶艺:画说中国茶道:盛世中的普洱茶:分16开本普通版上、中、下三册,50开本宣纸线装版上、下两册同时发行,于2010年2月中旬面世。(李楠/文)

  1 梢有很多规矩和禁忌,其中最重要的是米饭焖熟后,必须由马锅头来揭锅盖,“马锅头”一词就由此而来。

  2 华衣锦食,歌舞未央:大唐盛世,百代冀望。唐玄宗一曲《霓 裳》,华冠宇内;陆鸿渐一本《茶经》,传世九州。华体会体育